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土工材料
产品中心

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3-12-21 土工材料

  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据统计,2019年全球新材料产值达2.82万亿美元。全球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三级梯队竞争格局,各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各有所长。*梯队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优势。第二梯队是韩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新材料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第三梯队是巴西、印度等国家。从全球看,新材料产业垄断加剧,高端材料技术壁垒日趋显现。大型跨国公司凭借研发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以技术、专利等作为壁垒,已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的附加价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起的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如超高纯度、超高性能、超低缺陷、高速迭代、多功能、高耐用、低成本、易回收、设备精良等,新材料的研制难度* 。新材料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精细化、节约化方向发展。新材料研发及制备方法创新进程加快。以材料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材料设计新方法的出现,大幅缩减了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加速新材料的创新过程。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的提升,以及新型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动新材料产业研发进程不断加快。

  近年来,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针对新材料重点领域出台了相关专项政策,对重点新材料领域实行长期精准扶持和提前战略布局,促进本国新材料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使其纷纷在国际新材料产业中占据了*地位。如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美国、欧洲、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出台了 60余项政策,总投入 37 亿美元,主要发展电力电子、光电子、微波射频、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的 SiC 衬底、GaN 射频器件、 GaN LED、 SiC 和 Si 基 GaN 功率器件、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电力电子器件等芯片封装材料。

  针对重点材料领域,国外积极实施保护本国利益的贸易政策。截至2020年8月,美国已对约5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关税清单中广泛涉及通信、电子、机械设备、汽车、家具等产品,这些产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上游新材料企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材料企业利润将受到较大影响。

  发达国家对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出口不断设置壁垒。2018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了《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同年11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又提出了一份针对关键技术和相关这类的产品的出口管制框架方案,列出了14个考虑进行管制的领域,涉及先进材料技术和与新材料制备相关的设备、检验测试仪器等。

  新材料产业的生产体系基本完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国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了全球门类*全、规模*的材料产业体系。建成了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等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形成了庞大的材料生产规模,中国钢铁、有色金属、稀土金属、水泥、玻璃、化学纤维、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等百余种材料产量达到世界*位。据统计,自“十二五”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快速扩张,从2010年的0.65 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57万亿元。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用产学研”相互结合的新材料创新体系;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

  新材料科技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不断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如超级钢、电解铝、低环境负荷型水泥、全氟离子膜、聚烯烃催化剂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材料为我国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及环境治理等领域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例如,高性能钢材料、轻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产品结构一直在优化,有力支撑和促进了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装备的“走出去”;第三代铝锂合金成功实现在大飞机上应用等。

  近些年,国家格外的重视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部委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材料领域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南》《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方案》《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新材料标准*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新材料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

  同时,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新材料产业也十分关注,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新材料产业政策。如北京、内蒙古、安徽、河北、广东等多个省(自治区、市)及计划单列市也先后出台了新材料产业指导意见、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突出地方特色,推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初步统计有63项政策。在各地方案中既有大的综合性规划,也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规划,如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8—2021年)》《江苏省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部分地方政府还专门就新材料公司进行认定,尤其是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其中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甘肃、山东、吉林、上海、宁波、厦门等诸多省(区、市)出台了地方性保险补偿政策。

  材料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受制于人问题突出,产业链自主可控性较差。究其原因,长期以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材料能买则买,对材料的原创性、基础性、支撑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新材料产业基础薄弱,成为“短板”中的重灾区,对产业安全和重点领域构成重大风险。

  *发展能力不够,创新链不通畅,难以抢占战略制高点。由于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工程应用研究不足、数据积累严重缺乏,不仅导致面向材料实际服役环境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研究缺失,还导致材料的质量工艺不稳定、性能数据不完备、技术标准不配套、考核验证不充分,从而造成大量的新材料难以跨越从研制到应用的“死亡之谷”,有材不能用、有材不会用问题十分突出。

  新材料研发投入方式单一,投入不足且分散,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弱。国家对新材料基础研究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在科技项目中财政资金投入的集中度较低,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此外,新材料企业自主投入不足,大多新材料企业重视眼前利益从而忽视了原始创新。

  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支撑体系不健全。材料评价标准严重缺失,认证认可质量保障服务不够,尚未建立完善的材料标准体系。材料检验测试等基础能力差,检验测试资源优化配置不足,检验测试能力不足,检验测试市场机制不完善,检验测试服务能力不足以满足产业全面需求,检验测试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足以满足国际化需求。

  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新材料产业创新投融资环境不佳,新材料领域的创新人才缺乏,新材料进出口政策体系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