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2023-12-14 产品中心

  工业与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11月6日在长沙举行的全国部分地区消费品工业座谈会上表示,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对消费品工业的拉动效果已得到显现。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透露说,“我国消费品工业总体向好的运行状态趋势已经明朗,回升趋势有望巩固,年初提出的消费品工业增长13%的预期目标有望实现。”

  消费品工业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2008年,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公司数、就业人数、增加值、总利润、税金总额、出货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3.7%、40.2%、28.1%、26.1%、31.4%、31.9%;消费品工业使3亿多农民直接受益;棉纺、化纤生产能力接近全球的50%,家电、啤酒、家具、农膜等100多个轻工产品名列全球第一。消费品工业的企稳向好,在吸纳社会就业、惠农强农、出口创汇、繁荣市场、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各项经济指标已成为目前消费品工业企稳回升趋势的最好“注脚”。

  ————生产企稳向好。前三季度,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增长9.7%,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增长13%(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已连续五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轻工、纺织、医药行业自4月份以来呈现增幅逐月回升态势。各地消费品工业增长大多数都高于各地工业平均增速,1—9月份宁夏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增长22.95%,湖南增长21.9%,内蒙古增长19.3%。

  ————效益明显回升。1—8月,消费品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6%,比1—5月加快6.1个百分点,比1—2月加快9.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轻工行业利润累计增幅分别是—4.2%、3.2%和12%;纺织行业分别为—9.5%、1%和12.7%,均表现出明显回升。

  ————出口降幅收窄。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和国家鼓励出口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消费品工业出货值同比降幅逐月收窄,5、6、7、8、9月分别为—10.8%、—8.2%、—7.3%、—5.3%和—2.1%。

  朱宏任表示,这些指标充分说明,我国消费品工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总体向好的运行状态趋势已经明朗,回升向好的趋势有望得到巩固,年初提出的消费品工业增长13%的预期目标有望实现。

  据张莉介绍,今年以来,工业与信息化部积极会同有关部委,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保增长、扩内需、稳出口”。为抑制轻纺产品出口下滑过快势头,积极协调落实出口退税率政策。2008年11月以来,国家5次提高轻纺产品出口退税率,对于稳定轻纺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加工贸易,国家完成了调整轻工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目录工作,将105类不属于“两高一资”的商品从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目录中剔除。积极地推进了自贸区关税谈判。开展或推动了原料奶、纸及纸浆、果汁、棉花、马铃薯等农产品收储、放储工作,以及食糖暂缓国储、发放棉花部分进口配额等工作。制定并落实了“家电下乡”政策、“以旧换新”政策,对保持家电行业平稳增长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组织推动汽车用纺织品、土工材料、过滤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产需对接,推动产业用纺织品扩大应用。积极支持会展,发挥会展、产需对接在扩内需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在落实轻纺调整振兴规划方面,工业与信息化部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快速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纺织企业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消费品工业“两化融合”的指导意见》,年底还将陆续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

  张莉还介绍说,各地也围绕纺织、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项发展规划和政策,积极推动消费品工业健康发展。如广东推出了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广货全国行”活动;广东、重庆等地积极推动产业的区域转移;黑龙江等地探索建立了担保公司和公司,积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朱宏任认为,要全面、正确地判断宏观形势,既要充分肯定成绩,看到消费品工业发展的积极变化和有利条件,逐渐增强保增长、调结构的信心;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把各方面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

  鉴于2010年调整结构的任务仍相当艰巨,2010年将是消费品工业的“结构调整年”,要以进一步组织实施纺织、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主线,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有关调整结构的政策措施,并根据新形势进一步研究出台新的结构调整政策措施。消费品工业的结构调整,一是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产品研制设计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二是要调整组织架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鼓励兼并重组,延长和完善价值链。三是要调整产业体系,推动淘汰落后,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四是要调整区域结构,东部要加快产业升级,中西部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主动优化环境承接产业转移。